“金川之战”的成败究竟如何?为何乾隆为此震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乾隆十年,乾隆皇帝自上位以来,第一次决定用兵,而对手仅是川藏地区弹丸之地——瞻对。但是令乾隆皇帝始料不及的是,一场小战役竟最终演变为大战争,不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而迫不得已草草收场,而且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更是挥起屠刀,正法多位达官显贵。
这场战争就是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
那么战场战争之始末究竟如何?其得失成败又如何?
上图_ 清朝时期四川地图
事情还是从文章伊始的“弹丸之地”瞻对地区说起,这一地区地处川藏通往之要道,而且山川险要,地形复杂,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地区长期居住都是藏民,由于文明程度较低,且民风彪悍,所以这一地区经常出现土司头目之间局部战争。除了内部战争频发,这一地区人民还“兼职”山匪,对川藏过路之人进行抢掠,甚至官军亦不放过,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川藏地区向来主张“以夷制夷”之政策的清政府来说,当下的情况并不需要对这一地区用兵,至少也是不急于用兵。但是,川陕总督庆复和四川巡抚纪山,对瞻对地区风土人情缺乏了解,做出了轻敌的错误判断。而错误情报更令乾隆皇帝做出了“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的错误判断。尽管乾隆皇帝在出兵之前,特地嘱咐庆复与纪山用兵必须谨慎,然而,过度自信的庆复早已将皇帝之叮嘱,抛之九霄云外。
上图_ 庆复(?—1749年),佟佳氏,字瑞园,满州镶黄旗人
结果,到了实际战场才恍然大悟,瞻对此地丛山峻岭易守难攻,清军遇到前所未有之困难,主要有二:
1. 清军没有山地作战之经验,战斗力大大削弱;
2. 崇山峻岭,粮草补给运输困难,缺少后勤保障。
无奈之下,庆复再次请兵增至两万兵力,仗打了八个月,耗费国帑百余万,结果亦是毫无胜算。怯懦之下的庆复竟然谎报军情,与敌首班滚竟然达成私下协定,以自导自演一场大火,声称班滚已经烧死而冒功领赏。乾隆皇帝虽对庆复之战报有所怀疑,但是没有证据,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也想尽早罢兵,也就姑且相信了庆复。
虽然,战役是告一段落,但是清军的“无能”令川藏地区土司头目等人极为藐视,这也就为后来的金川之战埋下了伏笔。
上图_ 大小金川之役
上图_ 大小金川之役
金川之地乃是一分为二,即“大小金川”,大小金川地理位置与瞻对比邻,因为流经这两地的河流中有金矿,因而得名“金川”,“大小”仅两地区分,并无强弱从属之分。因为与瞻对比邻,所以这两地居民都是藏民,而瞻对战役清军平庸之表现,金川之地的土司头目也都一清二楚。其中,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非人名,乃管家喇嘛之称号)比较强势且不安定。他先以侄女阿扣嫁给小金川土司泽旺,以美人计控制泽旺,而泽旺本人又懦弱无能,阿扣再使连环计,勾引泽旺之弟良尔吉,最终莎罗奔通过一些列计策基本控制了小金川之地,实力大增。
本来藏民之地土司之间火并之事常发,大清中央政府并非事事过问。然而,这次大小金川内部矛盾刚好发生在瞻对之役不久,乾隆皇帝敏锐察觉此事并非“内部斗争”这般简单,于是特地发长谕警告莎罗奔适可而止,放弃对小金川之地的控制,但并没有真正要动武之意图。不料,莎罗奔此时正值嚣张跋扈之际,在加之之前清军之无能表现,莎罗奔压根儿没理会天朝上国之警告,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是变本加厉。
上图_ 清朝版图
在莎罗奔先后又侵吞其他川藏土司领土逼近内地大门之时,四川巡抚纪山坐不住了,他一面汇报乾隆皇帝和上司庆复,一面准备兵丁镇压莎罗奔。在得到允许后,纪山出兵八百与莎罗奔之兵展开小规模战役,没想到清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归。乾隆皇帝是一个很要面子的皇帝,这场小规模接战清军初尝败绩,让乾隆皇帝觉得天朝上国颜面扫地,愤怒之下的乾隆皇帝决定金川地区蛮横土司莎罗奔动用武力,第一次金川之战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