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东方传奇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姓氏文化,欢迎关注哦。
我们知道,秦国以嬴为姓,秦始皇本人姓嬴名政,可到了他儿子怎么就变成了胡亥和扶苏?“胡”虽然在今天是一个大姓,但“胡亥”和“扶苏”实际上仅仅是他们的“名”,而非“姓”和“名”。所以按照今天的习惯,我们应该称他们为嬴胡亥和嬴扶苏。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们以“姓+名”称秦始皇,而对他们的儿子仅称“名”呢?这便是本文将要论述的内容:先秦时期姓氏文化。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
先秦时期的人名称谓种类繁多,具有一套成体系的称谓系统,远比今天“姓+名”的模式要更为复杂,这也是我们无法用现在的思维去理解先秦时期各种人名的原因。
例如孔子,他老人家既不姓孔,也不名子。实际上,孔子是宋国人,殷商后裔,“孔”是孔子的氏,“子”是他的姓,“丘”才是的名,而“仲尼”则是字。所以,按照的后世的习惯,我们应该称呼孔子为“子丘”或者“子仲尼”。但同时儒家大牛的孟子,既不姓“孟”,更不姓“子”,这里的“子”变成了古人的一个尊称(参考韩非子、庄子、老子),孟子实际上姓“姬”,是名副其实王室后裔。
从孔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先秦时期的人名称谓,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姓、氏、名、字。
姓《说文解字》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而生。”在商周之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以同出一母的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形成自己的族姓,如上古八姓中: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全部都有都有“女”字。
氏随着后代的繁衍和族群的壮大,本来出自同一个姓的族人又按照血缘亲疏和居住地的远近分化成许多小家族,这些家族为了与其他同姓家族相区分,开始以自己的居住地或其他标志形成了专属于某个家族的“氏”。
这种姓氏文化在周代分封诸侯的时候,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的姓氏制度。《左传·隐公八年》有记:“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由官族,邑亦如之。”周天子分封诸侯要定氏,诸侯国分封士大夫也要定氏,或者用父祖的字为氏,或以官职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姓氏制度。例如周天子分封是,晋、鲁、卫、燕同为周朝宗室,都是姬姓,但因为分封地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样的氏。
在确定各个诸侯家族的姓氏之后,周天子还制定了一套姓氏的使用标准。《通志·氏族略序》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
名、字而在名和字上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基本由父母或是族内的长辈自取。还是以孔子为例,孔子出生的时候,额头高耸,形如山丘,因此得名“丘”。孔子成年之后,需要为其取字,因排行老二,曲阜之东又有尼山,而得字“仲尼”。伯、仲、叔、季作为古代人用来区分子嗣长幼,经常出现在名和字中,除了孔仲尼外,还有伯邑考、管仲、鲍叔牙等等,还有孙坚的几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同样非常典型。
“孟”有庶长之意,所以哭到长城孟姜女,实际上是姜姓长女
但是在男贵女贱古代,女子没有氏,只称姓名,如秦宣太后芈月。女子在嫁人之后,名也不再使用,只留下了姓,用来证明其与母家的血缘关系。例如秦穆公之女文嬴(成语秦晋之好的女主),在嫁给晋怀公后,被称为怀嬴(丈夫谥号+姓),后改嫁晋文公后,又改称辰嬴。此外,还有有以自己的国名+姓的,如齐姜、陈妫;也有以丈夫的国名+姓的,如韩姬、秦姬。
楚国宗室芈姓,熊氏,因此孙俪娘娘只能叫“芈月”而不能随男子叫“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