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的长翅帽,历经隋唐两代演变,对藩属国有多大影响?接下来跟着东方传奇小编一起欣赏。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们,对于宋朝官员的长翅帽非常熟悉。因为长翅帽的设计非常奇怪,在宋朝统治的中后期,两边帽翅的长度甚至长达1米左右,对于宋朝的官员们来说,需要时刻注意帽翅。因为一不小心,帽翅就会碰到其他的官员。那么,宋朝非常经典的帽翅,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关于长翅帽存在两个传说,其实这些传说并没有历史依据。今天,我们就聊聊长翅帽,看一下长翅帽从隋唐到宋朝的不断变化。
首先,我们聊聊关于长翅帽的传说。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宋朝建立的初期,沿用了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制度。宋太祖赵匡胤在上朝过程中,发现有官员私下里交头接耳。对于这种情况,赵匡胤非常生气,但是又无可奈何。因此,赵匡胤想了一个新办法,在官员的帽子上,加上了很长的帽翅。这样一来,官员们便不能在私下讨论了。
宋真宗在位时期,宰相寇准微服私访,一位老大爷对寇准毕恭毕敬。寇准说“自己也是普通人,让老大爷随意点。”老大爷则说“您肯定是朝廷的相公,刚刚过窄巷,您一直注意自己的帽子,肯定是平时戴长翅帽习惯了。”由此可见,长翅帽确实已经成为了宋朝官员们的标配,而且帽翅的样式和高度,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长翅帽在宋朝全面普及,却不一定就起源于宋朝。根本现在遗留的各种画像和文献资料,在唐朝统治的晚期,已经出现了长翅帽,宋朝仅仅是进一步完善而已。
其实,长翅帽是隋唐幞头的衍生品,无论是长翅帽还是幞头,都属于中华汉服的一部分。汉服历经千百年的时间,也出现了一定的改进和变化。例如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服饰,完全是两个迥然不同的风格。在秦汉时期,人们多穿曲裾、直裾,20岁的男子会开始加冠,代表自己已经成年。当时,虽然帽子的类型很多,但还是冠最常见,而且最实用。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冠比较注重场合和礼仪性,很多男子开始佩戴头巾,而不是传统的冠。宋朝官员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中形容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至于头巾的大小,则各不相同。很多贵族和文人,喜欢佩戴一整块的头巾。在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中出现了“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的说法。但是由于国家局势的变化,从西晋灭亡以后,出现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的复杂局面。在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华文化相互融合,对汉服的形制出现了比较大的影响。
到了6世纪末期,隋朝统一全国,中华大地重新合并。但是,隋朝的统治很短暂,唐朝随后取到了隋朝的统治。在隋唐时期,圆领袍成为了男子们的标配之一。由于风气开放,很多女子选择女扮男装,也许会穿圆领袍。在隋唐时期,一直新帽子开始出现,这被称为幞头。有人认为幞头是汉代头巾经过几百年时间演变而来的,但这个说法存在很大的争议。
幞头上有4根带子,起到了装饰和固定的作用。前边的两根负责固定前额和发型,后边的两根则固定在脑后。在唐朝统治的初期,幞头开始逐渐形成。关于幞头的记载比比皆是,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朝《图画见闻志》则说:“巾子裹于幞头之内。”在武则天时期,幞头的样式还没有彻底形成,因此出现了“平头小样巾”的说法。但是,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幞头的样式已经彻底形成,唐玄宗把幞头赏赐给很多重要官员。
至于幞头的材质,由于季节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样式。主要材料有乌纱、黑绢布、皮革。动物皮帽等等。由于开始使用乌纱,从而出现了乌纱帽的说法。幞头用于固定和装饰的绳子,起初并不长。进入唐朝统治的中期,为了美观性,脑后的两个绳子被故意加长,被称为软幞脚或者垂脚。既然有软幞脚,就肯定有硬幞脚。早在武则天时期,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贵族公子们,已经开始使用硬幞脚。
硬幞脚采用竹片、铜丝来固定,由于幞脚直起来,因此也被称为翘头幞脚。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唐朝统治的晚期,翘头幞脚进一步演变。根据《云麓漫钞》的记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由此可见,五代十国时期,幞头的样式非常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湖南马希范设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唐末,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