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代史家皆认同“汉承秦制”,那西汉王朝为何没有重蹈秦之覆辙?
2022-03-14 10:19 来源: 渺茫的风景
原标题:历代史家皆认同“汉承秦制”,那西汉王朝为何没有重蹈秦之覆辙?
引言
众所周知,秦朝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于是自命为“皇帝”,并开创了一系列制度加强皇帝权威与中央集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秦朝皇位能够传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可惜在秦始皇死后不久,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惹得各地起义叛乱不止,盛极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地方基层官吏亭长出身的刘邦最终击败贵族势力代表楚霸王项籍,一统秦末纷乱天下,建立西汉王朝。
作为皇帝,刘邦显然也希望江山永固,因此不可能不从秦朝灭亡一事吸取教训。那么,被后世认为是承袭秦制的西汉王朝,究竟从中吸取了什么样的教训?客观来说,汉初统治者虽然承袭秦制,但吸取了秦王朝不重视乡贤民力的灭亡教训,因此大力推行“三老制”与“孝悌制”,在全国内长期推行,基本实现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权永固的目的。
▲汉高祖刘邦剧照
秦汉时期基层赋役对比——汉初并非轻徭薄赋
秦汉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初级阶段,基层统治不甚完善,地方基层官吏主要工作是进行户籍、田籍的登记与管理。而这一时期国家税役原则上是按照土地与人口进行计算摊派,户口、田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税役摊派的结果。对于基层政府官吏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核实户口与田数,详细登记过后,就可以依照国家律法对辖区百姓进行赋税与徭役摊派。在后世的印象中,秦朝以赋税繁苛而闻名,政府向农民征收的赋税主要有按户籍征收的算赋、口赋、户赋和按田籍征收的田租、刍藁税等,前者以人丁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后者则按土地数量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秦始皇用膳场景绘画
与此同时,秦朝兵役徭役同样繁重,《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秦末陈涉及吴广之所以起义,导火索便是徭役失期,这也从侧面说明秦朝兵役与徭役征发无度,是导致其覆灭的一大原因。汉承秦制,对下赋税征收方式与数额并无本质变化,按照人口征收的税种有算赋、口赋,按行业征收的税种,如商人等主要则是算缗,即向车、船、货物等征收算赋。汉代兵役、徭役虽有减免,但还是大体承袭秦制。
由于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朝廷为了增加赋税徭役来源,也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原本为维持生产而保持的宗族大家不断瓦解,秦汉社会家庭规模已减少为五口之家,而各地官府也乐于管理这样的小家庭型社会。不过小农经济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显而易见的脆弱性。
▲秦汉时期农民耕种场景复原
以秦朝赋税徭役制度计算,一个供养五口之家的农夫,种田以百亩计可岁收150石,除纳税15石、5人一年的口粮90石外,仅余45石。按照《秦汉经济史》的数据,秦代每石粮食售价折合约30钱,全部售出可得1350钱,然而“社闾尝新、春秋之祀”用钱300,家人一年衣物需1500钱,这样算来已经入不敷出,存在450钱的差额,而这还并未包括疾病丧葬费用以及政府苛捐杂税。一旦出现自然灾荒,脆弱的小农家庭更是会有灭顶之灾。
▲汉文帝刘恒剧照
到了汉朝,kpassurance.com,即使耕地有所扩大,赋税徭役有所减轻,对于五口之家来说仍是沉重负担。更何况,基层小吏经常巧立名目,甚至强取豪夺,欺压百姓。“文景之治”时期,西汉国力相比建立之时已经有了明显进步,粮价一路下行,按照《汉代物价新探》书中数据,文帝时“谷至石数十钱”,景帝在位期间更是“谷石五钱”。不过这样的数据并不代表当时的民众已经衣食无虞,晁错在《论贵粟疏》指出“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可见,汉朝基层赋役依旧沉重,那么西汉王朝为何却没有像秦朝一样因此短命而亡呢?
秦汉时期基层治理对比——汉朝将平民纳入政府体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