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岁末,大明中书省乌云密布。胡惟庸犹如头年的猪,随着新年钟声的即将敲响,生命进入倒计时。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在收官胡惟庸之前,朱元璋做了最后的热身,捏了一个软柿子——右相汪广洋。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和胡惟庸一样,汪广洋生年不详,但却不是寒门子弟。据《汪氏族谱》考证,汪广洋祖上世代为官,祖上汪华为唐越国公,到了祖父汪冠世这一脉,由安徽老家迁徙到江苏高邮,所以汪广洋就成了江苏高邮人。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此人小时候很聪明,也有神童美誉,师从元朝名臣余阙,还未下山就已是远近闻名才子。元末,汪广洋考中进士,但还没得到实职,天下就大乱了。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因为汪广洋在没下山前就已经成名,所以他的出道和前几位丞相不同,不是主动投靠过来的,而是朱元璋慕名请来的。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朱元璋起初重用汪广洋,是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期望值。而此时的汪广洋,还颇有些诸葛亮转世味道。史载他“通经史,善篆隶,工诗歌”,跟定朱元璋后,戎马倥偬之时,他常有吟诗作赋的闲情逸致,其《珠湖隐者篇》则风格豪迈:李白醉暮宫锦袍,倒骑长鲸鞭怒涛。笑歌濯足九江水,睥睨万象轻鸿毛……读他的诗歌,能够感受到金戈铁马的铿锵韵律,令人顿生敬畏之感。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洪武元年,即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年,“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将他派往山东,安抚新归附的民众,“民甚安之”。这表明汪广洋不仅能打仗,而且还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因其突出业绩,“是年召入为中书省参政。明年出参政陕西”。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洪武三年(1370),李善长面临病退,汪广洋被朱元璋任为中书左丞,成为丞相首席助理。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谁知大明建国后,现实残酷起来,此人显出原形。朱元璋方知此人不是诸葛亮,而是白面书生孙乾。汪广洋表面上羽扇纶巾,实质从性情讲却是个纯文人,胆小怕事。为相后一直战战兢兢,凡事不敢做主。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汪广洋为左丞时,搭档是右丞杨宪。虽然左丞是中书省长官首席助理,但汪广洋这个首席却怕次席杨宪。遇事处处避让,甚至违心依从,但是仍然不能免去杨宪的嫉恨。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罪名是“奉母无状”,说汪广洋对老母不孝。我们知道,明代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便是大罪。至于刘炳是否真正掌握了汪广洋对母亲不孝的真凭实据,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汪广洋没有做出有力的辩解,更没有反击。朱元璋严词斥责汪广洋,一拉到底,将其削职为民,放逐还乡。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汪广洋被贬,杨宪没得意多久,就被胡惟庸联合李善长搞掉,朱元璋处死杨宪后,召回汪广洋。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正月,李善长因病告老回家。中书省的工作不能没有人主持,朱元璋便启用汪广洋,拜为右丞相,主持中书省工作。但汪广洋还是一如既往,谨小慎微,事事请示,对朝政从不主动置词,这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洪武六年正月,朱元璋以“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汪广洋被驱逐后,精明强干的胡惟庸被朱元璋安插进入中书省,接任右丞相。洪武十年,升左丞相。同年,为改变胡惟庸一人独相的局面,朱元璋再拜汪广洋为右丞相,以期达到制衡作用。但是汪广洋慑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旧习不改,且变本加厉,迷上了美酒,沉溺诗酒不能自拨,事事调和,随波逐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重要公务“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朱元璋很不满意,曾经多次约谈汪广洋,对其进行警告。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汪广洋总想不变应万变,所以仍然我行我素,始终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4U0历史春秋网 -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下一篇:明朝万历初年为何能诞生一批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