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明朝十六位皇帝,但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死于南京,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夺位而出走,不知所终,所以葬于何处已无从查考。代宗朱祁钰因其兄弟朱祁镇作梗废了帝号,死时以王礼葬入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
明十三陵——明朝皇帝墓葬群
世界闻名的“明十三陵”,是“燕京八景”之一,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那么明朝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却只有十三个皇帝埋在明朝的皇陵里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
北京13陵,葬了大明王朝的13位皇帝。可是大明朝实际上有16位皇帝。这其中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无陵墓。剩下的14位皆葬在北京,那为什么只有13陵?为一般人所忽略的是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的陵墓——景泰陵。景泰,顾名思义是个亲王墓。当年,景泰帝朱祁钰确实是以亲王礼下葬的,而且陵墓选址并不在十三陵内。
长陵(成祖)——明成祖(朱棣)永乐、
献陵(仁宗)——明仁宗(朱高炽)洪熙、
景陵(宣宗)——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裕陵(英宗)——明英宗(朱祁镇)正统、
茂陵(宪宗)——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泰陵(孝宗)——明孝宗(朱佑樘)弘治、
康陵(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永陵(世宗)——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昭陵(穆宗)——明穆宗(朱载垕)隆庆、
定陵(神宗)——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庆陵(光宗)——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德陵(熹宗)——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陵(思宗)——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明朝自开国以来,总共传了16位皇帝。其间,南京两位: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后来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到了北京,总共传了十四位皇帝。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就是其中的典范。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的地址是明成祖朱棣所选,关于朱棣为遴选墓地,民间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
话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委派姚广孝和廖均卿,到处为明朝皇室选择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