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官员,他们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任职,都不乏真正为民请命的好官和贪赃枉法的奸臣,这都与他们个人的品行有很大关系了。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官员的数量,很多人可能以为,古代的官员既然是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人才,那么他们的分布应该不会过于集中,但其实在明朝时期,官员当中,来自江西的却是最多的,不仅如此,高官当中江西的官员也是最多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杀了丞相胡惟庸(?—1380年)之后,明代就不再设丞相一职,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由若干阁臣组成一个办事机构,辅助皇帝处理臣工们的奏折,先行拟票,供皇帝采纳。这三五个阁臣,自然根据资历、能力、官阶有个排序,后来约定俗成,排在第一的,就被称为首辅、元辅或首揆,后之者称次辅或次揆。
1、明朝首辅人数江西第一
明代历任首辅共53人,江西先后有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陈文、彭时、费宏、夏言、严嵩、刘一燝等10人,历任首辅中江西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明朝江西籍首辅任期最长的是杨士奇,21年,第二是严嵩,15年,最短的是刘一燝,在《明史》中严嵩是入了《奸臣传》的。
从上述统计中能够看到,江西人在明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朝士半江西”之说,江西人也演绎出形形色色的故事。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载了一段故事,用口技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江西人在民间的口碑:贩姜商人为徽州人即徽商,店铺的老板为京师人,兵马司官员为福建人,御史为江西人,书办则是浙江人。这实际把各种职业的地域特征予以了充分表现:商人中徽商影响最大,所以商人用徽州乡音;赣、浙、闽为科举大省,当官者多为进士出身,所以御史用江西乡音,兵马司用福建乡音;浙江书办则是绍兴师爷的前身,因而书办用了浙江乡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江西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永乐初年,杨士奇就说:“四方出仕者之众,莫盛于江西。”正德时,“浙一僚与江右一僚,各论本省人才……争辩不已”。进士和官员大省——浙江和江西还为此要一争高下,本身没有意义,但足以说明江西位居高官的多。
2、明朝阁臣人数江西第二
从永乐到崇祯,共有阁臣164人,按他们的乡籍分布(按现在省区范围),是这样的:
浙江:27人;江苏:22人;江西:22人;河北:17人;山东:13人;湖广(湖北、湖南):12人(其中湖北9人、湖南3人);福建:11人;河南:10人;四川:10人;安徽:5人;广东:5人;山西:5人;广西:2人;陕西:2人;云南:1人。江西人在阁臣中仅次于浙江,与江苏并列第二,人数多,影响大。
1、明朝是第一个由南方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这一点很重要,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也是从长江中下游开始起家的,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明朝历代皇帝会大量启用江浙一带的读书人。如果不是明成祖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可能更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当时经济、文风转移至南方,南方工商业兴起,读书之风尤盛,这也是后面要分析的原因。
2、人口众多,农业、手工业经济发达
北宋时期,江西人口曾居各路之首,经济开发在南方属于先进地区。及至明代,虽然江西人口较浙江稍逊一筹,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纳税粮有时甚至要超过浙江,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名扬天下。
3、江西人会读书,江西这地方也适合读书
江西历来文风鼎盛,读书人层出不穷,是科举大省,也是强省,在大明王朝,这方面,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风”,吉安府“环吉水百里之疆多业儒”,广信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课子孙读书为事”。
作为大明王朝的人才储备库,明朝代进士榜上看,江西进士多达3148人,而且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或占据前十名中的多数,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而上状元榜的,排在前几名的是:江西19人;浙江19人;江苏18人(含上海);福建11人。江西仍与浙江并列第一。
大量的进士、状元为江西人成为朝廷高官提供了最坚实的人才基础。
4、江右商人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