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说的是:“大众创业”并非新名词。
30多年前的江南大地,就已悄然亮起草根创业的“星星之火”。
正是千家万户的自觉创业,才有了浙商群体的崛起;有了遍及天下的浙江村和商品市场;有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的产业集群。也正是红红火火的大众创业潮,打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创造了中国经济30年来高速发展的辉煌。
时至今日,为何重提“大众创业”,并且要由一国之总理来高声疾呼?
去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夏日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说:“要破除统统约束发展的体系体例机制停滞,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立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立发展精神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寥寥数语,却透出一股强劲的春风,令人欣喜、令人奋发!
但笔者照旧要问:为什么总理如此强调大众创业?大概,是由于第一拨的草根创业潮 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退潮”征象?
当然,这是与第一轮改革开放盈利的渐失相匹配的。换句话说,很多传统企业正在衰变。比如,曾经的“首富”与“太阳能传奇”的式微;曾经的民企500强,山西的海鑫钢铁、杭州的中江集团、温州的中城集团,绍兴的越红控股……都难逃破产厄运。有媒体报道说,浙江全省法院2014年共受理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加了近6倍。即便能躲得过破产与倒闭的危急,很多传统企业照旧感受到了融资难、负担重、风险高等 “冬寒”。
事实上,第一拨的草根创业潮,从动力机制来说,更多的在于草根们“穷则思变”。严酷地说,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这种来源于 “动物本能”式的创业动力不再。
不唯创业动力缺乏,创业门槛也较曩昔大大进步。30年前,吃苦就是创业资本,义乌商人走街串户弹棉花,温州商人千山万水补皮鞋就能挣钱;一、二十年前,圈到资源就能发财,比如房地产与煤老板。随着过剩时期的到来,随着电商推翻传统零售业,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等大时代的到来,创业者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拼吃苦,甚至拼资源,更是拼创意、拼技术、拼渠道、拼平台、拼境界……
正因此,在大众创业的后面要跟上一句“万众创新”。由于,今天的创业一开始就与创新相联结。可以说,假如脱离创新之魂,今天的创业,肯定会胎死腹中。
好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要像取消谋利倒把罪一样为市场清障”。总理掷地有声的指示,吐露了国家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心。
随之而来的是有《关于深化体系体例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不仅明确了资本市场要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担当大任,更是强调深化改革对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引擎的意义。
诚然,创业创新的环境不仅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还必要当局“扶上马、送一程”。杭州市余杭区则用现实举措向更多的创业者伸出了橄榄枝。据报道,作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代表,3月28日,位于余杭的“梦想小镇”先导区将敞开大门,欢迎泛大门生群体(卒业10年内)来创业,还预备了拎包入住公寓、免房租、云服务补贴等丰厚条件款待创业者。
小镇的魅力不止软硬件及环境 ,创业企业将获全链条式定礼服务。撇开重大的阿里系财团不说,眼下的将来科技城,热钱涌动,至少已聚集了超过100亿元的资本。入驻小镇的天使投资人们就像星探,随时预备把小镇里的好项目搞大、上市。
显然,如许的“扶上马、送一程”是人们乐见其成的。有媒体报道说:小镇预计在三年内集聚大门生创业者10000名,大门生创业项目2000个;集聚基金(管理)及相干机构300家以上,现实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00亿元,金融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
而笔者的联想是: “梦想小镇”的景象折射出这么�父鲦勘洹�一是大众创业的主体发生了转变。今天的创业者不再是“无知者无畏”的草根阶层,更多的是大学城里出来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二是今天的当局不再是“无为而治”的当局,而是自动做好“放管扶”的市场培育者;三是今天的创业,不再是产业高攀资本,而是资本自动探求产业的时代;四是今天的创业,不再是草根族自生自灭的独创举动,而是“我负责雨露阳光,你负责茁壮成长”社会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