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史研究中有关文学艺术形式的探讨,有待于在当代语言学前沿理论的视野下进行新的发掘和审视。韵律乃汉语文学语言艺术之基石,可据此提出建立汉语韵律文学史的构想。汉语韵律文学史建基于“语言—文学同步发展”的原理,其理论构架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汉语韵律文学的断代史、汉语韵律文学的艺术史、汉语韵律文学的文体史、汉语韵律文学的作家史和汉语韵律文学的理论史。断代史、艺术史和文体史对作家史而言具有原理性和综合性,作家史对断代史、艺术史、文体史而言则具有材料性和个案性。理论史是前四者的集成与指南。以上五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汉语韵律文学史为文学史理论的构建提供了以语言为基础发掘不同文学艺术之美的新方法和研究路径。
关键词:文学艺术 韵律文学史 韵律音系 韵律语法 韵律文体
作者冯胜利,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北京 10008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1期P27—P48
责任编辑:李琳
语言和文学,对文学的艺术属性而言,可谓一体两面。然而,如何从语言的普适性及其特殊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文学史”研究中有关文学的历史(旨在文学的社会历史)和文学的历史(旨在文学的艺术形式)的探讨,尤其是后者的探讨仍然有待在当代语言学的前沿理论下,进行新的发掘和审视。韵律乃汉语文学语言艺术史之基石,可据此提出建立汉语韵律文学史的构想。
中西学者对文学语言艺术之宏旨,均不乏谛见;同时对文学之思想内容,也从未忽略。然而,目前学者所共睹的一个事实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本身的研究,尚严重不足或缺失,渐成当代文学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短板。语言学与文学二科,鸿沟日深,谈艺更殊难。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文学史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史”的命题。这一命题借鉴了中、西方素有之见,如明代徐祯卿《谈艺录》视“诗家”为“艺家”,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也言“艺术的科学与语言的科学,美学与语言学,当作真正的科学来看,并不是两事而是一事”。
人类语言分三大部门:语音、语义与句法, 而其中语音最直感、最达情、最具音乐性,也最易艺术化。这一点,徐祯卿深得其理:“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忧则为吁戏,怒则为叱咤。然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寥寥数语,道出声音在文学艺术构造中的“基元”作用(形声、成音、成声、定韵等)。没有语言则无文学;没有语音则无语言。语音之美,源于韵律,而文学之音声艺术恰在诗律与文律所构建之韵律美。韵律文学史构建之机缘,正在于斯。粗言之,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语言的文学史”;细言之,乃语言艺术之“韵律文学史”。构建“韵律文学史”尚有更深原理之可探。
一、韵律文学史的基本原理
赵昌平曾云,韵律与文体是一篇大文章,古代文学的研究要深化,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否则只能是隔一层的研究。一语道破韵律在古代文学中的核心作用。建立韵律文学史的原因不仅在语音的基元属性(对语言来说),更在语言韵律和文学形式的同步发展:语言系统的历时演变导致韵律结构的演变,而韵律结构的演变导致古今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段的演变。这一“语言—文学同步发展”的深刻原理,萨丕尔可谓先声夺人:“不同的音系制造不同的诗歌”。他说: 赵昌平曾云,韵律与文体是一篇大文章,古代文学的研究要深化,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否则只能是隔一层的研究。一语道破韵律在古代文学中的核心作用。建立韵律文学史的原因不仅在语音的基元属性(对语言来说),更在语言韵律和文学形式的同步发展:语言系统的历时演变导致韵律结构的演变,而韵律结构的演变导致古今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段的演变。这一“语言—文学同步发展”的深刻原理,萨丕尔可谓先声夺人:“不同的音系制造不同的诗歌”。他说:
仔细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你就可以知道它曾发展过什么样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