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古城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龙山晚期至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距今4300—4000年。自2011年系统考古发掘以来,石峁遗址引起世人极大关注。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古城主人是谁这一问题,自然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致,猜测颇多。沈长云在《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光明日报》2013年3月25日第15版)、《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回应陈民镇先生》(《光明日报》2013年4月15日第15版)中认为,石峁古城“不是别的,正是传说中黄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王红旗的《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当即黄帝都城昆仑》(《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一文认为,石峁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黄帝都城昆仑”。目前,这种观点最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这一主张不能成立。
石峁古城并非黄帝部族居邑
众所周知,黄帝是我国上古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帝王,居于传说中的五帝之首,距今大约5000年,这在《竹书纪年》、《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如果指认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的居邑,就不得不将黄帝的时代向下拉将近1000年,并且要推翻整个五帝古史系统。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这一主张,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除黄帝以外,各类文献均未记载古史传说时代另有其他英雄人物活动于该地区。
其实,这个预设的前提不能成立。在从新石器时代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一个名为西夏的部族在黄土高原一带立国,这一史实记载于今本《逸周书·史记》篇。
《逸周书·史记》云:“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财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至于《逸周书·史记》的成书年代,《序》认为是西周中期,罗家湘等认为是春秋或战国时代。无论何种说法为确,该篇均为先秦文献无疑。这表明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记忆中,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西夏古国。《逸周书·史记》是统治者的自我儆戒,对于包括西夏在内28个古国的记载,着眼点不是其历史,而是其灭亡的教训。西夏城郭“不修”“不守”,与考古发现的石峁城址之巨大、城墙等防御设施之完备,两者并不矛盾。历史上,任何强大国家的灭亡都是以其坚固城池的陷落为标志。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运用关于西夏古国的这一史料,结合《逸周书·史记》对其他相关古国的记载,以及石峁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来论证石峁古城与西夏古国的关系,从而提出石峁古城是上古西夏都邑的假说。
西夏古国与石峁古城时间有交集
关于西夏古国存在的时代,《逸周书·史记》没有记载上限,但记载了下限,尽管有些隐晦,但仍有踪迹可循,dhslcz.com,即西夏亡于唐氏的征伐。
所谓唐氏,当是以唐为名号的古国,其地望在今山西南部地区。传统说法认为其族属是尧或其后裔,当代有些学者认为唐与尧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无关本文主旨,不必深究。由于史料相对匮乏,唐的历史较为扑朔迷离。大致说来,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之后中衰,夏代后期复封。殷商后期,唐是商朝在西部边地的重要据点。西周初年,因发生内乱,唐为周公所灭。在长达1000余年的盛衰、显隐、兴亡过程中,我们可约略推知,虞末夏初可能是唐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如果推测不误,那么唐征伐西夏并将其消灭,只能是在唐国力最为强盛的虞末夏初。即是说,西夏古国的时代下限与石峁古城的毁弃时间大体相符。
西夏古国与石峁古城位置相符
西夏作为国号,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夏”是核心词素,“西”只是方位,表示其居于西方。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在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夏,史称夏后氏,即大禹建立的夏王朝。
《逸周书·史记》对夏后氏灭亡的教训也有记载:“好货财珍怪,则邪人进。邪人进,则贤良日蔽而远。赏罚无位,随财而行,夏后氏以亡。”既然西夏和夏后氏在《逸周书·史记》中同时出现,那么,它们当是两个政权实体。
综合各类史书的记载,夏王朝的腹心地区在今晋南、豫西。因此,晋南至晋中地区被后人称为夏或大夏。相对而言,虽然西夏同样以夏为国号,但因位于夏王朝的西方,后人在其国号前加一个方位名词,称西夏。石峁古城恰好位于晋中南的西边偏北,隔黄河与之相望。因此,上古时期的这个西夏与石峁古城在方位上重叠在一起。
在石峁古城周边的黄土高原上,十六国时期有匈奴人建立的大夏,北宋时期则有党项人建立的大夏,后者被自居正统的宋人称为西夏。同一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均以大夏为国号,是因为上古时代这里曾经有一个古国名为夏或西夏。这也可以证实,西夏古国与石峁古城在地理范围上基本符合。
夏与石峁古城用玉文化传统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