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一代:勇扛中国石油摇篮大旗
    玉门,一个承载中国石油梦想与初心的地方,被人们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1939年开发建设,先后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和第一个石化基地,开了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先河。从此,风风雨雨八十载,一代代玉门石油人扎根祁连山下,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石油篇章。
    作为一个有着80年开发史的老油田,这些年来,玉门已然在老去。产油量下降、新开采量有限,生产经营甚至出现了亏损。石油人从不轻言放弃,一个个新时代的青年来到了这里,他们要扛起这面大旗,给玉门注入新生计和活力。
    践行最美诺言
    2017年,“油三代”姑娘王维杰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玉门,在西部钻探国际钻井公司玉门钻井队70559队司职技术员,义无反顾投身到了油田钻探一线,成为钻井队上的唯一一名女员工。
    钻探一线的活儿又脏又累,作为一名体重不过90斤的弱女子,需要一次性背负50斤重的药品爬上爬下。刚来的时候王维杰很不适应这份工作,让她有些很难承受。
    无助、委屈、泪水不知道陪伴了她度过了多少个无眠的夜晚。“说没有想过放弃是假的。”每个无眠的夜,王维杰都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每次都是自己说服自己,这一坚持就是4年。
    “以前冲石灰都要半袋半袋地冲,偶尔还需要男员工的帮助,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冲一整袋了。”现如今,27岁的王维杰已经对自己的工作驾轻就熟。“现在大家伙都说我,来时候挺文静一小姑娘,待了几年咋成女汉子了。”对于自己4年来的变化,王维杰笑着说。
    同样是“油三代”,玉门油田巡井队采油工齐玉萍的工作,不光辛苦,还极度地危险。
    身为采油工的她每天都要上山去巡井,她所负责的23口井比较分散,走上一趟得3个半小时。要是遇上雨雪天气,上山的沙土路满是积水,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脚踝,走起来就更费劲。“遇上雨雪下得猛,路两边随时有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可能,要是一不小心踩到山坡边松动的土,就很可能跌落到山崖下”。
    即便是晴天,稍微不注意的话,也会被道路两边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扎伤,周边还有很多的蚊虫,大家只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受伤。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齐玉萍巡井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过。在玉门油田,一大批像齐玉萍这样的采油工,用她们坚实有力的每一步,守护着玉门油田的每一口井,用行动履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承诺。
    在玉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业务主管刘志刚则以另一种方式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大家总以为研究院的工作就是在实验室做做试验,测测数据,写个报告就完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玉门油田勘探开发,都是在荒漠戈壁,刘志刚经常冲在第一线,和工人师傅一同工作、一起跑现场,回来再绘图、整理数据,工作量比普通一线员工大得多。
    在刘志刚的办公室里,一张勘探研究队员吃饭的照片很醒目,那是一顿只有榨菜连饭都没有的晚饭。“那次井场下了暴雨,钻井平台周边山沟很快就灌满了雨水,后来雨水溢出把出去的路冲毁了。”刘志刚回忆说,那次在井上被困了一周,饭菜送不上来,开始的时候吃馒头榨菜,后来馒头吃完了,就只能吃榨菜了。
    “从那以后,再见到榨菜都想吐。”刘志刚说,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这件事他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过,怕家里人知道了,再也不让他去井场了。如今,已经工作多年的刘志刚依然准备着随时出发,因为他知道,“只有到一线去,扎下身子去研究,才有可能发现梦寐以求的油”。
    谱写坚守与奋斗的时代凯歌
    在艰苦的环境中,爱情、家庭和事业总会遇到考验,玉门石油人以对石油的执着,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
    在酒东油田工作的段占强老家在黑龙江省宾县,2013年夏天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的石油储运专业后,坐了12个小时硬座、33个小时硬卧的他,辗转哈尔滨、兰州等地,来到了心目中的圣地——玉门。
    当他满心欢喜,拿起电话打给曾是高中同学的女友,想分享自己的这份喜悦时,一盆冷水迎面而来。“如果你还想和我处下去,那你就回来!”寥寥几字,字字扎心。初恋女友决绝的态度,让他备感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