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东方传奇小编告诉你。
《尚书·禹贡》这篇文章,从标题来看,是“大禹时期的贡赋”的意思,实际上,该文所涉及到的地理范围,早就超越了夏商时期的地理认知范围,而是战国时期后期的地理。传说大禹在治水后,把中国化为九州,“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而这个九州具体在什么范围并不为人所知,而后来的九州也是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而变化。《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和禹贡里面的大致相同,只是禹贡中没有“并州”,“幽州”而多了“徐州”,“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中把九州和各国位置地理结合一起:“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战国版图
一,冀州
位于黄河以西,以北,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和京津冀一带,属于当时的晋国,燕国。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里的从壶口(山西和陕西交界) 经过梁(吕梁山)及其支脉,到太原(古代山西一带),岳阳(岳山之南,指的山西南部),覃怀(今天焦作一带,是漳河发源地带),最后是华北平原,海河流域的衡水河漳水,在碣石(并非今天的碣石)入黄河。《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这里的两河指的就是黄河和济水,而恒,卫是漳水支流。这里的土壤质量属于上上,而田这是中中等级。
而其他版本把燕国一带(京津冀地区)单独划出来,作为幽州,因此古代北京又叫做“幽燕”。《吕氏春秋》:“北方为幽州,燕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化为十三州,幽州属于其中之一,管理范围包含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等郡,就是燕国的范围和朝鲜半岛。唐朝置幽州节度使防卫契丹,唐玄宗时期,安禄山以此为基地反叛。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宋朝统一后,为了收复幽蓟十六州和契丹发生了几次重要的战争,但是均失败。金灭灭辽后,以燕作为首都,称“燕京”。后元明清直到现在,这里都是首都。在《周礼》 中,有“并州”概念。“正北曰并州”。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宋朝为“并州路”。
二,兖州
在济水(今黄河)和古黄河(今运河)的中间地带。其主要国家是卫国。《吕氏春秋》: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禹贡》提到这里的支流有灉、沮,湖泊有雷、夏。这里出产桑蚕,漆器。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时开始的。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等)、东郡、陈留、济阴、泰山、东平六郡国。东汉建武十一年(35)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昌邑镇),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治所在菏泽市巨野县城区)、济阴、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并入冀州,但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隋初沿袭前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唐朝恢复兖州,兖州升为大都督府。元明清后,兖州范围不断缩小,已经隶属于济宁,新中国后,兖州沦为县。
三,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