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东方传奇小编告诉你。
西方哲学,在经过中世纪千年之暗后,开始形成两个派别,即唯理论(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经验主义)。两个派别又争执了几百年,最后被“非理性主义”收割了。
非理性主义的开山人是叔本华,其次由尼采继承,将非理性主义发扬光大,之后延伸了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学派。
从总体上来说,非理性很类似于中国古典哲学,拒绝理性的繁杂推理,以直观、直觉、本能为标尺来认识世界。简单说,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来的衡量世界万物的价值。
可以说,中国哲学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围绕“人的价值、人怎么活”来展开,所以中国哲学堪称生命哲学的巅峰。其中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将生命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庄子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很大层面,都可以称为生命哲学,很多学者也爱把庄子和叔本华进行比较,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那么,一个是中国生命哲学的顶尖者,一个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开创者。当他们的思想放在一起来展现,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呢?
下面,我们从世界的本质、人的存在意义、解决的办法等方面,尝试进入他们的精神内核,看看他们的哲学魅力,以及对人类未来的作用表现。
庄子书籍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大同小异
庄子的思想继承老子,其对世界的本质认识,基本依据老子在《道德经》的论述。
庄子在《大宗师》里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简单说,庄子认为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无为无形,人只能领会,却不可见;道存在万物之前,天地万物都是从道而来;道无所不在,道在过去,也在未来,道不会衰老。
庄子的这个说法与基督教的“神造物说”有着本质的相同。
而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志,世界万物都是意志的表象。
叔本华说:“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是一切生灵的根基,它是一切生灵的重要部分,也是万物永恒的元素。因此,意志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也是所有动物所共有的,甚至包括那些较低级的生存种类;就此而言,我们与万物是同类的,换言之,万物也充溢着意志。”
简单说,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那么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支配,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所以,理性及其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知识则是意志的工具。
从本质上来讲,庄子的“道”与叔本华的“意志”没有什么不同,且在认识方法上,他们也都是建立在直观主义上,无非就是概念上的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两人在对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处理上,庄子整体上认为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在“道”面前是渺小、卑微的,所以称为客观唯心主义;叔本华却认为世界万物只是我的表象,是以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所以称为主观唯心主义。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看法,庄子更具超越性
庄子虽然认为人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他却肯定生命的价值,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即强调“贵生”。
也就是说,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所在,其他的诸如国家、权利地位、社会关系等放在生命之下。因此,庄子强调,人应当追清静无为、乐知天命、随遇而安,而不应该将生命置于自己所不能自主的领地。
进一步,庄子在《天地》篇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意即:人需要超越自己,与天合一,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生死超脱之境界。
在此,有必要强调一点,很多人认识庄子只是到第一层,认为其是消极的态度,这是不完整的。庄子的目的是要让人超脱自我的限制,从而可以像大鹏鸟一样,遨游九天而无所拘。其根本是教人活出真生命,而不是活成自己情绪的奴隶、更不是活成物欲的奴隶。那么,当你达到这样的状态,你也就可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自由而快活地生活。
简单说,庄子让我们首先给自己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活法,这有这种活法才是对我们的生命与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