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东方传奇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魏惠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既有着"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的朱元璋、刘邦玩命闹革命,最终终成一代帝王,也有着开局王炸加四个二剩下牌全是飞机玩脱了的人,如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就是凭借着一顿青铜操作让朱棣得以翻盘,简直天秀。
不过我们今天所说的并不是这几位,而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这个主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的主,他接手魏国时,魏国可还是战国带头大哥,谁不服就揍谁的那种,有着一统中原的实力和底蕴,而当他逝世时,魏国却加入了"发展中国家"行列,成为了一个混子国家。真实令人惋惜至极。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他是魏文侯的嫡长孙,可以说是在一个优势的局面上继位的君主,在魏文侯时代晋国逐渐被贵族垄断造成了三家分晋的结果,而魏文侯则是分晋后的胜利者,他抢先进行法家的改革任用了李悝和吴起变法,制造出了"魏武卒"这一战国时代早期的职业武士军团。
魏国的强大,要得益于韩、赵、魏,三个国家互相联手的局面。赵国和韩国、魏国曾经是联盟,几个国家的国君世代交好,他们的祖先都共同辅佐晋文公称霸中原,后来又共同灭掉智瑶,三家分晋。
三个国家虽然有时也会闹点小脾气,总体上来说三国的关系还不错,他们聚在一起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交换土地。通过这样互相交换,魏国在中原的土地连成了一整块。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奠定了魏国的中原霸主的地位。眼见着魏惠王在有生之年就能够称霸了,但是他却在任期间频频犯错,最后错失良机。
人贤而不用
魏国地处中原地带,人杰地灵,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很多人才,例如范雎、魏齐、庞涓等皆是超世之人杰,人中之龙凤。而魏惠王时期的大梁学宫可是聚集了山东大量的人才,诸子百家都在大梁开得有分店,设置学馆。饱学之士们可以畅所欲言治国治民之道,大梁学宫学名之胜,以至于后来的稷下学宫也无出其右,可以说大梁学宫的繁盛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高潮。
而如此英杰四聚之地,得到有才华的人就像上街买白菜一样容易的时代,却也没人给魏国带来国力上的彻底改变,这是为什么?这也要从魏惠王自己的身上说起,要说魏惠王,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差,可是他有着一个特点那就是"敬贤而不用贤"。
在战国时代,科举制还没有设立,广大的寒门想要咸鱼翻身只有以饱学闻名然后被人看中,聘请为幕僚这一条路可走,学而优则仕。别看古代有着什么姜太公钓鱼、周公吐哺、三顾茅庐等典故,但更多的就像公孙痤推荐商鞅一样,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天下大势,唯国运沉浮。而影响国运的是什么,那就是一个雄才伟略君主遇见一个胸有良谋的人才,汉武遇见霍卫,则汉武北逐匈奴、南降百越,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美名且把让一个国号成了一个名族的名字。而霍、卫二人也封狼居胥,成为了千古战神供后人瞻仰。这就是良臣遇见明主的例子。
有句话说"将相失和,国必亡"用现在的话说。魏惠王是管理能力出问题了,没有做好统一战线。卫鞅在魏国时间最长,很长时间是个下级官员,虽然有老师公孙座的推荐,魏惠王没当回事。当卫鞅被秦惠王追杀的时候,逃到魏国的时候,也没有收留他,也即是说国家没有人才管理和储备体系。同样的错误也就是庞涓迫害孙膑的时候,作为管理者袖手旁观。造成两个后果1.给自己树敌,孙膑跑到齐国,灭了庞涓2.人才储备不足,庞涓死了以后,手里就没将才了。
不懂权谋之术盲信下属
一个商鞅跑了其实也没关系,以魏国的体量还是可以找出另一个战略级的人才的,毕竟上一辈留下来的家底还在,毕竟有着文候时代训练的魏武卒这个战略资源,魏国在军事上还耗得起,可是魏惠王不懂得一点权谋之术,被庞涓忽悠得一愣一愣,偏信前来投奔得孙膑是间谍,其目的是渗透魏国。
于是放任庞涓残害孙膑,但又不斩草除根。以至于在孙膑得以逃脱,最后被这个坐轮椅上的男人,打得国力衰退,从此一蹶不振。
狂妄自大,四处开战